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或者交通事故,无法正常行驶的,应当由救援车、清障车拖曳、牵引。也就是说,要由救援车、清障车拖曳、牵引,而不是同行机动车拖曳、牵引。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遇大雾视线受阻时,打开双闪,减低车速,在道路中线行驶。
翻车或坠车 伏低身体,绷紧肌肉,重点保护头和心脏部位。抓住车内固定物,随车翻转。事故现场急救 现场救护的基本顺序是:先呼救,再抢救。先抢救人员,后抢救财务。遇伤员被挤压夹嵌在事故车辆内时,不生拉硬拖,应用机械拉开或切开车辆再救出伤员。
高速限速 如果同方向有3条车道,最左侧车道限速110公里到120公里,中间车道限速90公里到100公里,最右侧车道限速60公里到100公里。知识点:第一车道不低于110,二车道不低于90,三车道不低于60。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2、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3、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2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4、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5、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主要知识点人地关系的演变时期 生产力水平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采集渔猎时代 低下且发展缓慢 人类听天由命,依赖和崇拜自然 采集和渔猎。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 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
- 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必修三区域地理背诵材料产业转移 考点要求: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产业移入区和产业迁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春分 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 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秋分 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 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1、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2、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 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3、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5、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2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人口地理 人口分布: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如人口密度高的地区通常集中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等地,而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则多位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北美洲北部和南极洲等地。这些分布差异与气候、地形、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能量源:太阳辐射是大气受热的主要能量源,它以短波辐射的形式作用于地球。 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会被大气中的臭氧和二氧化碳吸收,转化为热量。同时,大气还会对地面的热辐射进行反射和散射,起到保温作用。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主要体现为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水平地域分异表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由太阳辐射影响,形成的基础是热量。分布规律大致沿纬线平行,呈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由降水影响,形成的基础是水分。